道岔方向不良產(chǎn)生的原因及預防整治措施
(一)產(chǎn)生原因
1.忽視道岔的整體維修,忽略道岔前后線路,造成道岔與前后線路方向不順;通過列車時發(fā)生劇烈沖撞,方向與軌距發(fā)生變化。
2.道岔的鋪設位置不正確,養(yǎng)護維修時又未考慮大方向,隨彎就彎,逐漸使道岔與前后線路方向不吻合,使列車發(fā)生折角運行,增大了車輪對軌道的沖擊,造成道岔位置前后、左右錯位,軌距和各部間隔尺寸不合,加重了鋼軌及其零件的磨損。
3.作業(yè)方法不合理,在整正道岔各部分軌距及間隔時,錯誤地遷就導曲線或轍叉,使支距、軌距硬性湊合,造成各接續(xù)部不圓順。
4.曲基本軌未進行彎折或彎折點位置不對,使尖軌前端遞減距離和方向難以保持,尖軌尖端和中部軌距變小,尖軌跟部與導曲線連接方向不順,直股基本軌尖軌尖端處方向不良。
5.搗固不實。由于道岔在構造上的特點,轉轍器、導曲線與轍叉部分鋼軌密集,岔枕間隔較小,岔枕間安裝有轉轍設備、尖軌連接桿、導曲線軌距桿,使扒碴與搗固作業(yè)不易進行,加上道岔直股與曲股的運量不均衡,搗固質量不實,使線路出現(xiàn)坑洼,加劇列車通過的搖擺和沖擊,增加破壞方向的橫向推力,方向容易變化。
6.道碴不足,夯實不好。由于轉轍器部分有轉轍機基礎角鋼、轉轍拉桿、尖軌連接桿,機械轉轍地段還有導線或導管,這些都影響道碴的補足,加上運輸部門往往將枕木盒石碴掏空以防積雪影響轉轍,以致道岔內往往道碴不足,加上夯實困難,降低道床阻力,方向難以保持。
7.各部分鋼軌及其零件和岔枕聯(lián)結不好,也可引起一系列病害,如基本軌橫移、軌距變化超限、軌道爬行、零件磨耗折損等,導致方向不正。
8.其它諸如尖軌方向不正;護軌、翼軌喇叭口坡度過陡,位置不合;轍叉咽喉過窄;輪緣槽寬度不合;軌距、間隔不對,軌距遞減不良等,都能加劇車體的搖擺和車輪的沖擊,破壞道岔方向。
(二)預防整治措施
1.做好道岔前后50m線路的整體維修,經(jīng)常保持軌面平、方向順。在著手防治道岔病害時,先做好線路前后方向,再進行道岔方向的整正。
2.做好直股基本軌方向,撥好道岔位置。道岔上的軌距,單開道岔導曲線支距,均以直股基本軌為基準,因此維修道岔時應首先撥好道岔的直股基本軌方向。整治位于道岔群中間的道岔方向時,如果前后、左右串動的牽涉范圍較大,應事先進行測量,全面布置好道岔群位置,再進行道岔的撥正。
3.彎好曲基本軌曲折點,做好軌距加寬遞減。轉轍部分軌距變比多,遞減距離短,要正確彎好曲基本軌曲折點,方能保證轉轍部分的軌距和方向的正確。
50kg/m、43kg/m鋼軌的“57”型、“62”型和“75”型9號和12號單開道岔曲基本軌的彎折點均有三點。
4.加強搗固作業(yè),除按照普通軌道對手工搗固的規(guī)定進行搗固外,還應根據(jù)道岔構造的特點進行適當加強。道床以優(yōu)質較小規(guī)格道碴為宜。搗鎬應采用較普通搗鎬兩側各加長150mm的長脖鎬。另外,應據(jù)岔枕間隔寬窄及各部分受力情況,適當調整與增加鎬數(shù),力求質量均衡。
5.補充夯實道床,道岔轉轍部分設置轉轍桿、連接桿,各枕木孔道床應比岔枕頂面低50~60mm,并夯實道床。
6.加強各部分零件的養(yǎng)護維修,充分發(fā)揮各種扣件固定鋼軌位置的作用。消滅不合格道釘,對轉轍器、轍叉、護軌各部分,應使用足夠長度的道釘。及時補充、更換與整修零件,消滅三道縫,防止基本軌橫移動。